分享
开启左侧

日本人的特性(转载)

[复制链接]

日本人的特性(转载)

发表于 2008-9-28 17:45:24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024 0 查看全部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感所征服。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而又具有反抗性。
  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行为不会感到心理上的苦痛,这种能力是西方人难以相信的。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如此走极端的可能性。可是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矛盾——在我们看来,就是矛盾——已深深扎根于他们的人生观之中,正如同一性扎根于我们的人生观之中一样。
  
  n日本人最喜欢的一种细致的肉体享乐是洗热水澡。出浴时浑身绯红,状如熟虾。然后全家团聚,同享每日晚餐前的轻松愉快。
  n他们也重视“锻炼”,其传统包括最严厉的冷水浴。这种习惯被称作“寒稽古”(冬炼)或称“水垢离”(冷水洗身锻炼)。
  n睡眠是日本人爱好的一种乐趣,也是日本人最熟练的技能之一。
  n象取暖、睡觉一样,吃饭既是享乐式的休息,又是一种严格训练。日本人在余暇喜好烹调多种菜肴来品尝,一道菜只有一羹匙,色味都很讲究。
  
  n按日本人的看法,强行绝食是测试意志坚强的良法。象却暖弃眠一样,绝食也表示能够忍受苦难。
  n我们对于性享乐的许多禁忌是日本人所没有的。日本人在这个领域不大讲伦理道德,我们则是要讲的。日本人对于自淫性享乐也不认为是道德问题。他们丝毫不觉得自淫是罪恶而认为是一种享乐,只需在严谨的生活中把它放在微不足道的地位,就能够充分控制住。(130)
  
  n酗酒也是被允许的“人情”之一。
  nn同性恋也是传统“人情”的一部分。在旧时代的日本,同性恋是武士、僧侣等上层人物公认的一种享乐。
  
  n日本的道德准则对感官享乐那样纵容,这就更加令人惊异。日本是世界上有数的佛教国家之一,但在这一点上,其道德伦理显然与释迦及佛典对立。
  n日本人把履行义务规定为人生的最高任务。他们完全承认,报恩就是意味着牺牲个人欲望和享乐。他们经常放弃自己毫不以为是坏事的享乐,这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而这种坚强的意志正是日本人最称颂的美德。(133)
  n日本人酷爱那种主角,他既拖欠社会恩情,又不能悖于名分,无法调和,只好一死了之。(138)
  nn日本小说和戏剧中,很少见到“大团圆”的结局。日本观众含泪抽泣地看着命运如何使男主角走向悲剧的结局和美丽的女主角遭到杀害。只有这种情节才是一夕欣赏的高潮。
  n日本人对失败、诽谤或排斥的反应很敏感,因而极易恼恨自己而不去恼恨别人。(恼恨自己不错,恼恨别人也不错,后者是仇恨心态的产生基础)
  n日本人对鸡毛蒜皮的小事极其过敏,极易受到伤害,在美国只能在染有流氓习气的青少年的犯罪记录或精神病患者的病历中才能找到。(75)
  n日本人所特有的这种厌倦是一种敏于感伤的疾病。
  n但一旦有追求重大使命的远景,厌倦情绪就会消失,不管这个目标多么遥远,厌倦情绪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114,动辄忧郁)。
  n情死是日本人喜欢阅读和谈论的话题,也是现代小说的主要题材。这与中国文学的差异是很大的。中国人忌谈浪漫主义的爱情和性的享乐,由此免去人际间很多纠纷,家庭生活也相当平稳和谐。
  n现代日本人施之于自身的最极端的攻击行为就是自杀。按照他们的信条,用适当的方法自杀,可以洗刷污名并赢得身后好评。美国人谴责自杀,认为他只不过是屈服于绝望而自我毁灭。日本人则尊重自杀,认为它可以是一种光荣的、有意义的行为。(115)
  n在某些紧急情况下,伤病员干脆被杀掉。那时,负责的军医往往在临走时,先将伤病员全部枪杀,或是伤病员自己用手榴弹自杀。按我们的标准来看,日本人不仅对战俘,而且对他们自己的同胞,也都是犯了虐待罪的。(p.26-27)
  n中国常常改朝换代,日本却一次也没发生过。天皇不可侵犯,天皇本人就是神圣。(对具象的崇拜取代了对形而上的宇宙本体的崇拜)
  n对天皇无条件的无限忠诚,对天皇以外的一切人和集体则加以批判,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24)
  n没有什么比用言词侮辱天皇,或者攻击天皇更会刺痛日本人并激起他们的士气了。对所有人来说,天皇就是一切:
  –“日本没有天皇就不是日本”,
  –“日本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老百姓是不会认为天皇应对战争负责的。”–“如果战败,也应由内阁和军部领导来负责,天皇是没有责任的。”–“纵然日本战败,所有的日本人仍会继续尊崇天皇。”
  n日本人——读过印度经典的僧侣除外——对那种前世功德,今生受报的轮回报应观念是很陌生的。除了少数皈依基督教者外,他们不承认死后报应及天堂地狱之说。(世俗化)
  nn日本没有一种现成的普遍适用的道德作为善行的试金石。(147)
  n日本人把中国人的道德箴言看作是中国人需要那种道德的证明,证明了中国人的劣根性。(137)
  n西方人大都认为,反对陈规旧习,克服障碍去争取幸福,这是强者的标志。而日本人则认为,所谓强者,恰恰在于抛弃个人幸福而履行义务。他们认为,性格的坚强不是表现为反抗,而是表现为和谐。
  n在人与神之间,日本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有巨大的鸿沟。每个日本人死后都将变成神。n
  n三岛女士在其自传《我的狭岛祖国》中写道:美国人生活在一种她所谓“优美的亲密感”之中,而“亲密感在我三岁时就被当作不礼貌而被扼杀了。”
  三岛女士把她在美国结识的日本女孩子和中国女孩子做了比较。她评论说,美国生活对两国姑娘的影响非常不同。中国姑娘“具有的那种沉着风度和社交能力是大多数日本姑娘所缺少的。这些上流的中国姑娘人人都具有近乎皇家的仪表,仿佛她们就是这个社会的真正主人,使我感到她们是世界上最文雅的人。即使在高度机械与速度的文明中,她们也不为所动,其安详与沉着与日本姑娘的怯懦、拘谨形成强烈对比,显示出社会背景的一些根本差异。”(156-7)
  日本人一旦接受了美国那种不甚繁琐的行为规则,即便接受的不深,也无法想象她们能够再过日本那种规矩烦苛的生活了。他们把过去的生活有时说成是失去的乐园,有时说成是“桎梏”,有时说成是“牢笼”,有时又说成是盆栽的小树。这颗小松树的根培植在花盆里时,就是一件为精致庭园增添雅趣的艺术品;但一旦移植到地上就不可能再成其为盆栽了。他们已感到再不能成为日本庭园的点缀,再不能适应往昔的要求。他们最尖锐地经历了日本道德的困境。(157)
  n在日本,由辈分和性别造成的特权是很大的。
  n在日本,妻子掌管全家的采购和金钱。钱财短缺时,她必须挑选什物,送进当铺。使唤佣人的是主妇,她对儿子婚姻有很大的发言权。当了婆婆以后更是一手掌管家务,仿佛她前半身从未当过唯命是从的媳妇。
  n日本人与其他独立民族相比,更加受这样一种世界所制约,在这个世界里,行为的细节规范定得宛如一幅精密地图,社会地位是规定了的。
  nn日本人不能以要求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的国家。他们的错误就在于他们认为能够如此。P.67 (强迫行为)
  n母亲常常用“危险”和“不行”来规劝幼儿,第三个常用规劝词是“脏”。日本家庭的整洁是有名的,儿童自幼即受教育重视整洁。(180)
  n日本人高浦靖:日本人性格中有一个问题,对远的事情不大关心。正如《三国演义》,大都是从务实的角度出发;而《三国志》有点像中国人,从整个历史长河溯源,给人的感觉很远很长。
  n织田信长的开放政策使当时一大批日本人能够包容外人。
  n17世纪初,德川家康深怕外国人和传教士捣乱,于是将他们全部驱逐出境,只准许荷兰人在长崎出入,这就是日本史上的“锁国时代”。这三百年间,日本人孕育了自恋式的“神国幻想”,如此封闭的心理至今还留在日本人的意识深处。
  n日本版西服设计细致周全,但不够挺拔潇洒,不如法国、意国服装有味道。所以“日版”西服多适合商人、政客,而办公室白领多喜欢欧美风格。
  n新加坡驻日大使李炯才:日本人是行动多于思考,他们宁愿让其他人替他思考。他们的民族没有兄弟意识,力量来自信条和社会中的集体。他们只知道跟随能掌握权力并告诉他们干什么的领袖,而不在乎被领向何方。
  n日本学者哲郎:日本人的性格里包含了忍耐和突发两种倾向,就像台风一样,来的时候迅雷不及掩耳,摧枯拉朽翻天覆地,台风过后又常常是一片死寂。
  n青年患者大多数爱干净、爱整洁,他们顺从、办事认真、严肃;成人患者一般时间观念较强,遵守纪律和制度,生活习惯较刻板,遇事过于谨慎、优柔寡断。在过分强大的压力下易患神经症。
  n碰上有洁癖的女人,男人就成了幼儿园里的孩子,处处得接受她的教育。本来,男人在外边忙了一天,回到家里已经很累,很想四脚朝天先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她会向他说明回家应当先洗手,而且应该先换下那身在她看来到处都是细菌的外套,鞋也应当放入鞋柜,不能像电影里那样,把脚一踢鞋抛到天花板上…
  n每次母亲一走,她就大做清洁,碗筷煮了又煮,厕所冲了又冲,沙发套拆下来重新洗过,就连门柄也是擦了又擦,边收拾边考虑还有没有地方没顾及到,做完屋内清洁,她自己也要彻底清洗,洗个澡,换洗一套衣服才能罢休。
  
  问题回顾:
  n日本民族性格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n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理想主义是好还是坏?
  n完美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n完美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二分法,否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完美主义的代表之一就是洁癖。在世界上,最典型的民族是日本人;在中国,最大的典型则是……
  完美主义者有哪些优点?
  n注意细节;
  n规则条理;
  n期望值高;
  n注重外表;
  n避免犯错;
  n卫生整洁。
  完美主义者有什么问题?
  洁癖的危害和邪教简直如出一辙:神经分裂症、神经强迫症、偏执狂、歇斯底里、反复无常、虐待狂(自虐和他虐同时具备)、封闭、教条、短视、狂妄、自卑、虚荣、怀疑他人、机械(程式化)、压抑、忧郁、狭隘、自私、放纵、残忍、暴力、极端的仇恨心态,等等。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负面心理?
  极端完美主义者的0-1思考模式
  n极端完美主义者采用的是典型的非此即彼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不是0,就是1,不存在中间过渡状态。
  n问题:完美主义者如何看待0.001和0.999?
  n洁癖的哲学基础是二分法,凡事一分为二,但却不会合二为一。这就导致洁癖患者缺乏辩证思考能力,无法真正领会形而上学。
  n从生理与心理的连带关系看,洁癖患者很可能其胼脂体遭到了严重伤害,左右脑甚至身体的左右两部分没有办法实现良好的沟通协作。
  n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强调唯物和唯心的尖锐对立,都普遍存在过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因此都没有能够免除人性的异化和大规模的杀戮。
  n圣经中,蛇引诱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使他们能够分辨善恶,开启了西方二分法的先河;
  n在东方,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中庸思想对整个中国人的健康心态起了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
  n现在,宣传洗涤用品的广告越来越多,洁癖患者恐怕也会越来越多。南怀瑾先生预言说:二十一世纪是精神病的世纪。
  环境与性格形成
  n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怨天尤人;
  n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容易逞勇斗狠;
  n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容易畏首畏尾;
  n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容易自怨自艾;
  n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消极退缩;
  n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勾心斗角;
  n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心怀内疚;
  n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必能极富耐心;
  n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必能充满自信;
  n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必能心存感激;
  n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必能心胸广大;
  n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必能掌握目标;
  n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必能慷慨大方;
  n诚实公平中长大,必能维护正义真理;
  n安定中长大,必能信任自己和他人;
  n友善中长大,必能充满爱心;
  n祥和中长大,必能心境平和。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论坛|销售网简洁版|手机版|小黑屋|没业绩,就找销售网! ( 鲁ICP备2020047930号 )

Copyright © 2001-2024, xiaoshou.cn销售网